中国市政工程最高质量水平评价由中国市政工程协会组织评审,是中国市政工程行业在工程质量方面最高的质量水平评价,代表市政工程行业同时期国内先进水平,入选工程在行业内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上海济阳路快速化改建工程北起卢浦大桥,是上海市重大工程,南至闵行区界,全长7.1km,采用“高架6车道+地面4-8车道”复合通道布置形式,是上海市中心城“申”字形高架路中南北高架路的“最后一笔”,是在城市更新背景及中心城区复杂工况情况下首次于快速路改建工程中大规模采用桥梁预制拼装技术的项目,是上海市交通建设工程装配式技术应用和BIM技术应用双试点项目。
本项目在桥梁预制拼装、环保措施、施工期间交通组织等方面具备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一是针对多种桥型应用预制拼装技术进行改扩建,装配率达90%以上,有效拓展了预制拼装技术的应用场景;二是对预制拼装技术“再创新”,采用新型连接构解决大跨度门墩盖梁的快速精准装配,创新UHPC新型拼接技术提升拼桥连接构造的耐久性、行车舒适性及施工便捷性;三是因地制宜首次采用半幅全隐型声屏障,并在后续浦东新区相关项目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北虹路立交是北横通道的西侧起点,是北横通道与北翟快速路、中环线的连接枢纽。在已经建成北翟路立交的基础上,新建桥梁先后五次跨越吴淞江,四次跨越中环线,工艺复杂,实施难度极大。在北横通道(西段)建设过程中,北虹立交率先开工,最早通车;施工期间没有中断中环线、长宁路的交通运行,体现出上海对大型市政项目高超的管理水平。
项目首次在上海大规模采用免共振钢管桩基础,该工艺噪声小、对周边管线无影响,基本不产生泥浆外运,成为城市核心地区基础设计的新选择。项目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双节预制拼装立柱,研发柱底预应力系统,大规模采用了以UHPC为接头材料的预制混凝土防撞护栏,丰富了桥梁预制拼装的产品线。针对立交区大纵坡、小半径、大跨径的钢结构桥,研发应用了新型抗拉拔钢阻尼支座,其结构紧凑、实用性强、耗能效果显著。钢桥面铺装采用ECO改性聚氨酯,总体机械化程度高,耐久性好,可低温施工,对周边居民影响小。
龙东大道作为上海市重大工程,西起内环张江立交,东至G1503,全长约13.85km,不仅是浦东新区建设张江科学城、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浦东枢纽建设发展、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
大规模采用桥梁装配式技术和BIM技术应用。实施过程中积极推广10余项新技术,实际应用8大项43子项。城建设计集团承担3标段的设计,全长2.25km。标段内的浦东运河桥为本工程重要节点、难点,合理利用快速路、主干路线位的上下高差布置,采用120m简支双层桥梁的结构形式,结构布置紧凑、受力简洁,相较与常规方案,降低地面桥设计标高约4m,使非机动车、行人出行便利,通行效率更高;采用整体拖拉工艺加快施工速度、减少航道影响。该桥已成为城市双(多)层桥梁节点方案的成功案例,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湖南张家界武陵山大道景区段拓改建工程全线km,包括主线拓宽及节点改造。主线改造前为二级公路,本工程将其改造为城市主干路(郊区段),同时设计参照一级公路(集散型)标准设计。
项目建成缓解了张家界市区至景区的车流交通压力,均衡了区域路网的交通负荷,缓解了景区交通压力,对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促进旅游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项目首次建立并示范应用了自然遗产保护核心区绿色景观道路成套建造技术,因地制宜,优化并提升原规划方案,具有可持续性,满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家自然遗产保护核心区环保标准要求。项目创新多项改扩建分离技术,高效利用原线老路,创新超大规模水中墩低影响设计技术,水环境影响最小化,采用“集约化、友好型”空间组合建造技术,适应山区复杂建设条件要求,实现降本增效。
包公大道西起护城路,东至龙兴大道,全长9.3km,采用“高架6车道+地面8车道”敷设方式,是合肥市“五横七纵”快速路网中的重要“一横”。项目串联肥东县、新站区、瑶海区,是构建合肥“东西两翼齐飞”空间新格局的重要支撑轴线。工程应用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2017版)中的 9 大项 31 小项新技术,保证了工程质量、有效的减少资源投入。在城市高架中首次应用双层降噪沥青铺装技术,降低行车噪声4~8分贝,有效缓解城市高架沿线交通噪声污染问题。采用新型抗冲击减噪单缝式伸缩装置,减少车辆直接冲击,有效降低冲击噪音,提高伸缩缝寿命。创新“桥面快速排水结构”技术,有效增加排水路径、快速排除桥面雨水,提高雨天行车安全性。注重功能与景观人文的结合,跨店埠河独塔斜拉桥桥塔呈独特的月牙造型,寓意“包公故里、日月同辉”,建成后成为合肥市地标性建筑。